【导读】在备考公职考试中,很多考试都会涉及到公基知识,特此遵义华图教育为大家整理了:巧用“援引观点”,攻克言语九大题型,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公基备考资料领取,更多考试资讯请关注(zunyihuatu)公众号。添加老师微信还可参加刷题、模考、领取备考资料,考编路上不孤单!
扫码添加客服 领取笔试备考资料
“援引”意为引用、引证或荐举,“观点”一词通常理解为“观察事物时所处的立场或出发点”,因此,言语理解与表达考题中的“援引观点法”,是指文段中引用他人的观点以引出或证明自己观点的论证方法。
在言语题目中,援引的观点一般出现在文段前半部分,便于作者在后文有针对性地阐述自己的观点,部分题目中,援引的观点也会出现在文段后半部分,其作用更多在于论证前文的观点。除了位置有先后,表述逻辑也分两种情况:引用观点与作者观点一致的正向援引、引用观点和作者观点相反的反向援引。
在具体阐述时,“正向援引”一般会在引用的观点之后承接表结论的引导词(因此、所以、看来……)引出自己的观点,这类引导词在有些文段中也会省略,不影响其文意表达。“反向援引”的观点前多出现引导词“有人认为、通常认为、有一种观点认为”等等,援引的观点后多出现转折关联词,表示话锋一转,引出与之语意相反的作者的观点。同样,这里的转折关联词可以省略,后文论证的内容与援引的观点不一致就可以断定为反向援引。
在解题应用时,由于各题型解题目标不一致,援引观点法的使用角度也有所不同。
首先,针对主旨概括、意图判断、标题选择、态度理解这几类侧重主旨考查类的题型,需谨记以下几点:
(1)援引他人的观点不重要,可略读,援引观点之前或之后的作者观点是重点。
(2)反向援引的题目中,排除围绕援引观点进行阐述的选项。
(3)若文段中找不到明确的作者观点,可通过援引观点的内容辅助理解。正向援引的同义理解是作者观点,对反向援引的观点进行反推亦可得作者观点。
其次,针对细节理解、词句理解这类侧重理解文段细节信息的题型,则需要考生明白,若待理解词句的前后语境中出现援引他人的观点,多具有解释说明的作用,有助于理解文段中的细节信息。
第三,针对语句排序题,排序时可优先观察把援引观点作为首句的选项。
第四,针对语句填空题,考生可利用正向援引的观点理解文段话题。
最后,针对逻辑填空题,考生可根据援引观点的内容辅助理解文段语境,选择最符合文意的选项。
下面,通过两道职测试题验证援引观点法的具体应用技巧。
【例1】西方现代文论认为,一部作品产生后就是独立的文本,和作者无关。然而这个原则却不适用于中国传统文学,中国古代的文学家,很多是朝廷的官员或预备官员,至少是读书人,是文明的传承者,他们的言行是社会风尚的风向标,文学承载着移风易俗的责任,因此社会价值体系对文学家的人格有较高的要求。如汉代的扬雄写过赞美王莽的文章,因而被宋人看不起;严嵩的诗写得好,但是后世读的人少,诗集也少有刊刻——怎能让祸国殃民的罪人立言不朽呢!古人虽也说过“孔雀虽有毒,不能掩文章”的话,但仍坚持“德艺双馨”的文艺评论原则。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哪项符合传统上中国古代对文学作品的看法?
A. 文如其人 B. 文以载道
C. 知人论世 D. 诗以言志
【技巧应用】找到作者论述“传统上中国古代对文学作品”的关键信息。文段先反向援引了西方现代文论的观点“作品和作者(人)无关”,后通过“然而”引出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原则:社会价值体系对文学家的人格有较高的要求。之后列举了扬雄和严嵩两个人的例子反面论证:作品和作者人格密切相关。对比选项,A项“文”对应“作品”,“人”对应“人格”,符合文意。B项“文以载道”强调“写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与文段强调的“人格”无关。C项“知人论世”指了解一个人要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文意无关。D项“诗以言志”指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志趣,与文意无关。因此,选择A选项。
【例2】①但实际调查的匮乏,并不足以令那些笃定“甜食可以治愈”的人们完全信服
②“吃甜食会让人心情变好”似乎是人们口耳相传的一条“真理”
③但迄今还没有任何证据支持容易受抑郁症影响的人倾向于增加糖分摄入量的假设
④即高糖分的饮食全部或部分源于人们原本就糟糕的心理状态
⑤而换个角度说,心理疾病是否也可能导致人们摄入更多的糖分
⑥然而已经有多项研究表明,糖分摄入水平越高,抑郁症患病的可能性越大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③④⑥⑤①② B.③⑥④⑤①②
C.②⑥①③④⑤ D.②⑥①⑤④③
【技巧应用】观察选项特征,确定首句。②句援引观点,适合做首句。③句句首有转折关联词“但”,故③句之前应有与其形成转折关系的内容,③句不适合做首句,排除A项和B项。观察C项和D项,两项②⑥①均是绑定的,故只需确定③句、④句和⑤句的先后顺序即可。⑤句通过“换个角度说”,引出“心理疾病”与“糖分摄入”的关系。④句通过“即”继续谈论“心理”与“糖分摄入”的关系,④句是对⑤句的补充说明,故⑤④绑定,排除C项。因此,选择D选项。
本文为大家梳理出同一技巧如何在不同题型间灵活使用,旨在强化大家理解文段的基础能力,并明确各题型间技巧的关联性,减轻备考压力,成功上岸!
(编辑:leizunliu)